返回

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21章 大喜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你给朕朕想要的。

    朕需要你,所以咱们不能翻脸;

    你也没别的选择,所以你也需要朕……

    便是在这般斗而不破——彼此需要,又彼此存在利益冲突的微妙关系中,三方共同度过了华夏历史最精彩的上千年。

    后来的事,也都是世人皆知的:由于对皇权威胁更大,武将,成为了这三方中首先被挤出牌桌的淘汰者。

    在那之后,便是以文官代表‘臣’,与作为‘君’的天子进行博弈。

    君强,则臣弱势、恭顺;

    君弱,则臣强势、擅权。

    到这里,也就不难明白本场科举,即将催生出一个怎样的怪物了。

    ——在华夏历史上,与天子、武将、外戚、宦官等各方势力同坐一张牌桌,并最终,成为除天子外唯一一个未被淘汰者,成为封建帝王‘最后一个对手’的文官士大夫阶级。

    这个阶级,或者说是这个群体,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利益集团。

    他们垄断知识,从而垄断官僚职务,并间接垄断从政渠道;

    他们因所学知识,而天然身处同一阵营,且天然具备较强的‘报团取暖’的意识。

    不同于大部分时间里,都在盘算着和同类人竞争的武将、外戚、宦官——文官们内斗、内部竞争的前提,是已经扫除、消灭了所有外部威胁;

    只有在没有外部威胁,即没有武将、外戚、宦官等势力和自己对着干时,文官们才会有空搞内斗。

    一旦有这些群体存在,那文官们就会不约而同的‘兄弟阋墙’,一致对外。

    慢慢的,他们会将一个又一个对手挤下牌桌,到最后,只剩下他们与皇帝这两方,在牌桌上博弈。

    这场博弈的结果,往往都会很惨烈。

    ——因为封建皇帝离不开文官;

    对于封建皇帝而言,要想构建统治国家的官僚体系,就必须通过文人士大夫群体,根本没有替代品可言。

    但对于文官而言,天子,是可以换的。

    这个不行,就换一个;

    实在换不掉,那就等。

    等这个不好搞的皇帝死了,早晚会有一个好搞的皇帝上位。

    至于你说,皇室血统太过强大,以至于连续好几个皇帝都不好搞?

    也没关系;

    皇帝这个东西,是可以‘易溶于水’的……

    “也不知陛下今日之举,后世之人会如何评说?”

    “——说不上来哪里不对;”

    “就是莫名心慌……”

    作为当世人,汲黯当然不知道文官士大夫阶级,最终会成长为一头怎样的怪物。

    但一个合格政治人物所具备的敏锐嗅觉,也还是让汲黯本能的感知到了些许危险。

    ——如今汉室,为什么不存在文武相争,又或是文官士大夫阶级倒逼天子,以至于天子被夺权的情况?

    因为当今汉室,根本就不分文武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以武立国的华夏统一封建政权,以及弟国煮意最后的余晖,当今汉室的官僚体系,其实是以武人来作为框架构建。

    应该说,在这个时代,文人士大夫阶级并没有出现,或者是还没有从武人,即武勋功侯集团当中分离出来。

    如今汉室,文官就是武将,武将就是文官。

    穿上官袍能治民,装备甲胄能治军,才是如今汉室的常态。

    文武不分家,本身就同属于一个群体,自然也就没有针锋相对的矛盾可言。

    但随着科举的出现,汉室官僚体系当中,必将开始出现没有任何军方背景的‘纯文人’。

    不同于如今,汉室已经存在的、文武双全的全能官僚——这些‘纯文人’,几乎是从小就泡在书本、知识的海洋当中。

    他们没有武勋傍身,没有在军中当兵、做官的故交;

    他们不会像现有的官员那般,具备‘文武不分家’‘文官也要会打仗,武将也要会治民’的人生信条。

    他们会以不同的名义,如同年、同科,亦或是同窗、同门之类,来报团取暖。

    最关键的是:作为新兴既得利益群体,他们必然会站在现有利益集团的对立面。

    ——汲黯,就站在他们的对立面……

    “陛下总说,年轻官员遇到事,要少说、少做,多看、多想。”

    “此事……”

    “看看吧;”

    “再看看吧……”

    带着一股不明由来,只因本能而出现的忧虑,汲黯从座位上站起身,对不远处的中年将官轻轻一点头。

    而后,便是一阵武人特有的粗狂吼叫声,于这处考场次序响起。

    “奉陛下旨意,今岁秋闱,开科取士,为国举才!”

    “辰时三刻(8点30)发卷,巳时正(9点)准时开考,午时二刻(12点),击鼓以结考!”

    “听闻结考鼓声,考生务必于三息之内提笔离卷,停止作答

第421章 大喜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